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

隨記:Pina Colada-我的雞尾酒時光機

Pina Colada雞尾酒
蘭姆酒30ml / 椰奶30ml / 鳳梨汁90ml
作法:將蘭姆酒、椰奶、鳳梨汁及冰塊倒入果汁機,打成冰沙狀,可以鳳梨角及糖漬櫻桃作為裝飾。
 
 
「終於喝到夢想中的Pina Colada了!」,前陣子在妹妹的ig上看見這段話,搭配她跟未婚夫去古巴遊玩的照片。妹妹頭上戴著草帽,穿著現在最流行的休閒感落肩上衣跟寬褲,手臂上掛著一個麻編的提袋,十足的巴西風情。
 
 
 
Pina Colada是一款可以把我帶回十多年前的雞尾酒時光機,不用喝,光念出Pina Colada這個名字,時光機就發出萬丈光芒,以光速的速度讓我「回春」了。
 
 
這款雞尾酒是我大學時的愛酒,忘了第一次喝是什麼時候,但喝了一次就到處跟人說,這是我最愛的雞尾酒,哈,畢竟那是自以為成熟的年紀。「懂雞尾酒,好像很酷!」我這樣想。
 
年輕時無知又自以為是的快樂。
 
 
 
Pina Colada之後愛上的是螺絲起子,簡單的伏特加配柳橙汁,或有時會搭配雪碧。那時愛上的不是自以為懂調酒的快樂,而是微醺。每次總一定要喝到微醺才會停,有時候還會微醺編寫網路小說,以為那就叫作家,或是大人。
 
假性少年維特的煩惱,為賦新辭強說愁。
 
 
 
年紀漸長,喝過更多的調酒,有時單一,有時混搭。這十幾年,生活上也經歷很多單一或是混搭的好壞。懂了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,懂了必須迎合,青春的菱角慢慢被磨成圓滑的處世,於是現在總是輕描淡寫說,「一般女生愛喝的甜甜的酒我就喜歡了。」
 
特意彰顯自我,在這個年紀,變得不重要了。
 
 
 
於是遺忘這款入門雞尾酒很久,直到妹妹那張古巴風味照片的註解又讓我想起,還不小心坐了時光機。
 
謝謝妳呀!妹妹。
 

 

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

閱讀紀錄:13.67

 
一組數字,六個片斷,
構成一位警探的故事,
一座城市的故事,
一個時代的故事……
 
 
一開始見到書名時一點都提不起興趣,個人偏好帶有驚悚味兒的書名,或是能讓我嗅出有危機感的那種。但13.67?分類還放在推理小說?逛過這本書很多次但我都沒有想閱讀的衝動,一直到看到某網友的書評說覺得很精彩,才又跑去圖書館借了。
 
而這應該是看書以來覺得字最麻密、字體又最小的一本,以為撐不過去了還好還是看完,尤其在最後一段文字看完時還瞳孔放大了,不得在心中佩服起作者的組織能力。若簡單的問我推不推薦,我當然推,如果有人跟我一樣從小就超愛看警探港片,應該會很愛這本,而且會不小心把對話翻成廣東腔。看完這本就像是又看了六部警匪港片一樣過癮。
 
接下來做個簡單的介紹,但若是想親自閱讀的朋友就略過吧!因為以下爆雷非常多。
 
13.67指的是一位關振鐸警探1967-2013年的故事,因為本書採倒敘法,書名便取為13.67。內容分成六篇,依據當時香港的時代背景講述關警探遇到的案件。
 
第一篇故事關警探已經是重病在床(或已死亡),他的徒弟借用他神探的名義辦案,藉此揪出殺害某集團大老闆的兇手。而這篇最精采的就是狡猾聰明的兇手如何跟警方鬥志的過程。
 
第二篇則是回溯到徒弟第一次領軍辦案的過程,以及關警探如何串聯甚至佈署。其中甚至連徒弟都是關警探的一顆旗子,看關警探如何佈署及拆解非常有趣。
 
第三篇講述黑道老大的逃獄計畫,及關警探如何一一破解。
 
第四篇則是第三篇內的老大的弟弟及小弟在圍剿行動中如何被射殺,及其中的案外案。當然主角並不是黑道小弟,而是一名汙警如何利用圍剿行動掩飾自己殺人的證據。
第五篇為廉政警署警官的孩子遭遇綁架,但歹徒的目標並不是孩子,孩子也沒有真正被綁架,歹徒需要的只是廉政公署手上握有的香港警察貪污名單,而歹徒,就是警察「們」。
 
第六篇也是最後一篇,則是回顧關警探20歲還是制服警員時的奇遇,遇見了一個極其聰明的小夥子幫忙查案,警民合作還因此立了大功,而那位小夥子,就是46年後犯下第一篇刑案的兇手。至此,第六篇故事完美的接續第一篇故事。
 
每一篇故事感覺都具時代背景,從案件的走向跟源由,看得出當代的人最在乎什麼、哪裡最混亂,作者不僅是給了讀者六個故事,也帶我們走了一遍香港的警政時代史。推薦給大家,13.67。
 
 

閱讀紀錄:82年生的金智英

一天就可以拚完的一本書,道盡韓國女男不平等的社會現象,寫盡韓國女性從小到大承受的歧視與壓力。看完這本書卻很想說,這不是只有韓國,整個華人社會,甚至整個社會,都默默地存在這樣的現象。
 
在韓國2016就出版的這本書,甚至帶起很有名的ME TOO運動。新聞連結
 
因為主角跟我算同個年代才特意選讀,文中的主角金智英出生在1982年。在那個年代,金智英這個名字就如同台灣「雅雯」、「淑惠」的存在,菜市場名。
 
整篇故事開始以金智英開始產生精神狀態異常為開端,去看心理醫生時說出從小到大承受的女男不平等與心理壓力。然而故事的結尾並沒有治癒或自殺的金智英,畢竟作者要表述的是我們都是金智英,承受過這些不平等對待後,未來的生活為何,端看每個金智英怎麼選擇。
 
對於金智英從小到婚前的故事,我的共鳴度普通,但婚後的故事卻非常能有感受,並不是自身經驗,而是想起我媽媽。
人們對「持家」的雙重定義。有時候持家會被看作是「整天在家裡閒著沒事做。」,充滿著貶低和歧視;有時候則被看作是「養活一家老小的事」,把妳捧的高高在上,卻又不會用金錢來換算這件事情,因為一旦有了定價,勢必就得有人支付。
這段話就是我童年看見父親對母親的態度,有時媽媽是無所事事的閒人,而有時媽媽就是扛起一家人的重要角色,甚是諷刺。
 
而我母親也一直在強烈女男不對等的家庭下長大,從小必須捨棄念書,還要賺錢給弟弟念書。長大後嫁人,必須承受生不出男孩被指責嘲弄的壓力。太太做好家事叫做「應該」,先生做家事叫做「幫忙」,太太必須安置好所有的家人,這叫做她的工作,但她必須無償。
 
書一向讓我很平靜,但看完這本書卻無法,內心好生氣,好煩亂,連一早媽媽傳訊息給我都不想回覆。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想表達的那種悶煩感,而1982年生的金智英,畢生都在這樣壓抑的悶煩感中渡過,最後還崩潰了。我也覺得好生氣,生氣那些大男人主義,生氣那些不平等。
 
我並非主張女權主義的女性,倒是比較支持艾瑪華森所表達的核心理念,「爭取的不是女權,而是兩性都能自由。」
 
據說現在韓國看這本書的男性只有兩成,甚至很多男性是不接受或是憤怒這本書內對男性的描寫。但我強烈建議男性閱讀,撇開心裡是否有大男人主義不說,請邊閱讀邊思考在那些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,是否無形間產生了既定印象,也無意間傷害了身邊的女性。
 
改變必須從自覺開始,由衷認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