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

閱讀紀錄:82年生的金智英

一天就可以拚完的一本書,道盡韓國女男不平等的社會現象,寫盡韓國女性從小到大承受的歧視與壓力。看完這本書卻很想說,這不是只有韓國,整個華人社會,甚至整個社會,都默默地存在這樣的現象。
 
在韓國2016就出版的這本書,甚至帶起很有名的ME TOO運動。新聞連結
 
因為主角跟我算同個年代才特意選讀,文中的主角金智英出生在1982年。在那個年代,金智英這個名字就如同台灣「雅雯」、「淑惠」的存在,菜市場名。
 
整篇故事開始以金智英開始產生精神狀態異常為開端,去看心理醫生時說出從小到大承受的女男不平等與心理壓力。然而故事的結尾並沒有治癒或自殺的金智英,畢竟作者要表述的是我們都是金智英,承受過這些不平等對待後,未來的生活為何,端看每個金智英怎麼選擇。
 
對於金智英從小到婚前的故事,我的共鳴度普通,但婚後的故事卻非常能有感受,並不是自身經驗,而是想起我媽媽。
人們對「持家」的雙重定義。有時候持家會被看作是「整天在家裡閒著沒事做。」,充滿著貶低和歧視;有時候則被看作是「養活一家老小的事」,把妳捧的高高在上,卻又不會用金錢來換算這件事情,因為一旦有了定價,勢必就得有人支付。
這段話就是我童年看見父親對母親的態度,有時媽媽是無所事事的閒人,而有時媽媽就是扛起一家人的重要角色,甚是諷刺。
 
而我母親也一直在強烈女男不對等的家庭下長大,從小必須捨棄念書,還要賺錢給弟弟念書。長大後嫁人,必須承受生不出男孩被指責嘲弄的壓力。太太做好家事叫做「應該」,先生做家事叫做「幫忙」,太太必須安置好所有的家人,這叫做她的工作,但她必須無償。
 
書一向讓我很平靜,但看完這本書卻無法,內心好生氣,好煩亂,連一早媽媽傳訊息給我都不想回覆。我想這就是這本書想表達的那種悶煩感,而1982年生的金智英,畢生都在這樣壓抑的悶煩感中渡過,最後還崩潰了。我也覺得好生氣,生氣那些大男人主義,生氣那些不平等。
 
我並非主張女權主義的女性,倒是比較支持艾瑪華森所表達的核心理念,「爭取的不是女權,而是兩性都能自由。」
 
據說現在韓國看這本書的男性只有兩成,甚至很多男性是不接受或是憤怒這本書內對男性的描寫。但我強烈建議男性閱讀,撇開心裡是否有大男人主義不說,請邊閱讀邊思考在那些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,是否無形間產生了既定印象,也無意間傷害了身邊的女性。
 
改變必須從自覺開始,由衷認為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